close

紀錄一下最近看得書,亂七八糟心得。

 

格非《春盡江南》

image (2)  

寫盡了文革軼事,大陸作家們似乎不約而同開始回憶起80年代,那個屬於詩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的時代,而這個曇花一現的烏托邦年代,也和臥軌的詩人一樣,粉碎在呼嘯而過得鐵輪之下,早就不復原型,徒留殘渣碎片供撿拾憑弔。

此書是格非百年中國的第三部曲,描述當下中國社會的精神層面,從朦朧詩意的80跨越到躁進功利的90年代,中國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社會中的小人物毫無選擇或是不得不選擇的,順應潮流往金錢和名利前進。作為主角的詩人譚端午,是這種時代下顯而易見的失敗者,他沒有像蔣韻《行走的年代》的詩人莽河,最後入了凡俗成為商人,而是就失敗到底的不改初衷過著渾日子,然而越是看似失敗,越稱顯的現代社會的貧脊與荒誕。當中最怵目驚心的莫過於端午之妻龐家玉,一如現代中國每一個望子成龍的父母,近乎瘋狂的逼壓著孩子算奧數寫習作、提昇名次、給主科的老師送禮,甚至不惜動用關係錢財等也要將孩子塞到重點學校等等,並為了不讓孩子分心,趕走了孩子最最愛的鸚鵡,徹底終結了孩子的童年與想像。母親的一片苦心,卻只益發彰顯了順應潮流的病態和可笑。

格非在自述中提到:「大家都在朝著一個方面奔,連每個人做的夢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覺醒來都想變成千萬富翁。我們是否就沒有別的生活方式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尋找那些不那麼在乎錢的人,那些所謂的失敗者。」已足以概括。

其中比較有趣的地方在於穿插其中的流浪女孩綠珠,見到這個名字,多半會先令人想到石崇的金谷園以及最後墜樓殉主,是男性理想中既美麗又專貞的烏托邦,但在《春盡江南》中,社會理想的烏托邦既然破滅,兩性理想中的自然也是,江南春盡則無華,作為雙重所指的綠珠不墜樓了改而到處流浪,戲玩曖昧之餘也同樣尋不到自己的理想鄉,如有論者想以此篇為分析對象,不妨從此入手。

 

image  


張海帆《大魔術師》

簡單來說就是爽作一本,知有電影但只看過預告,看完小說內對魔術玄換的描述,倒是確實是非常適合運用電影來展現,看得過程一氣呵成非常痛快,看完之後又會覺得張賢RP未免過好,即便是小說最末對於張賢補強般的強調他就是個神秘到完全無法捉摸的人,也依然不大足夠,對於十年沉潛苦心練魔術部份太過簡單帶過,然後就超展開的計畫順利到底,結尾有點半落俗套,因此結論是歸入爽作。

小說版本最值得一看的部份是對於民間雜耍藝術的援引,江湖術語、茶館描述等等部份,如是對民間藝術有興趣者,應該會覺得挺有趣,不過在小說中放置註腳實在是頗妨礙閱讀流暢,且略有掉書袋的感覺。

 

image (1)  


何大草《盲春秋》

如果是想觀摩如何營造氣氛和從景入情的,這本應該會是不錯的教材。稱之為教材並不是貶低其藝術性認為該作僵硬樣板,相反地這本的重述創意很強,小說創作中重述本就是一個常見的方法,重述神話、重述歷史、重述傳奇等等,如何在原有架構上套出新的開展,又不至於使讀者在既有的前理解影響下厭惡新的描述方法,很挑戰創作者的創意。該作以崇禎皇帝的私生女角度出發,回憶明朝覆滅前的種種秘事,全書籠罩在陰鬱暗沉的氣氛中,即使是故事結束也久久不散,宛如附錄〈帶刀的素王〉那隱兒不散的中藥香。

尤其出色的部份在於人體感受的強調,誠然、身體書寫連結家國文化的批判在近幾年蔚為顯學,但在小說中這樣淋漓盡致的使用,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無論是最直接的視覺,諸如春夏秋冬的紫禁城樣貌變化,人物的外貌動作,還有對嗅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哺乳、性慾、受傷等的描述,無不充滿刺激性,尤其是客氏和魏忠賢如何維持長年乳源不斷的描述,已經有如玄幻。

個人認為全書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長久的伏筆,加上皇后一掃溫婉形象辣手出招後,陳圓圓終於橫空出世的一段,使得伴隨正史中氣數快盡的衰敗帝國突然絕處逢生般又掙扎了起來。書末附得一個中篇〈帶刀的素王〉和〈二十七個逃亡的人)也頗有韻味,尤其是後者,在伴隨正傳冗長而壓抑的敘述後,再跳接到這個短篇的結局,更顯出歷史的幻化無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非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