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跟這幅科技版清明上河圖擦身而過兩次,首先是在世博,因為排台灣館排到天荒地老,就沒再去拼中國館;第二次是在花博,同樣也是有取有捨排了這個就得放棄那個,所以還是沒看到,幸好還有移師來台中展,老媽又在學校買好票,總算有機會一睹!


原本是上週就要去,結果快中午才出門,到達時已經人多到圍了展區外側一圈,天氣又超熱不想耗,就放棄打道回府。這個週末改變戰略變成一早就出門,八點多到其實已經人多車多,差點找不到停車位,不過總算還是可以很快就進入場內,只是進去後才知道…不是進去就好啊!還要在排上好幾圈,才輪的到真正入場ヽ(´Д`;)


不過排隊下來就真的要稱讚,台中水準真好(o゚▽゚)真的不是在吹噓,當敝人在下經歷過世博的洗禮與花博的刺激之後,見到排清明上河圖的民眾不需要拉繩、不需要圍籬,只要定點站個工作人員指揮該轉彎了後方請跟上,大家就自動變換方向順著往前不插隊也不計較,雖然還比不上日本人那種自動兩兩成列的誇張,也已經井然有序的讓人感動!


這次展覽是我第一次進大台中國際會展中心,感覺挺不錯的,場地夠寬敞空調也夠力,而且就在高鐵站旁交通便利,唯一美中不足大約是停車場太少,都是平面,很快就會停滿,如要以後多半活動於此,希望能多增設立體停車場。






說回展覽,初進展場,會看到些簡單的繪圖方式、歷史背景等介紹,然後是各種《清明上河圖》版本仿品,接著是放大圖片的細部分解說明,最內才是《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分日夜兩種畫面不斷切換。


細部分解說明建議是花點時間慢慢看,聽到不少人乍看以為就是會動的那幅,看一看抱怨著怎不會動才發現還要往內,就急忙轉入放棄瞭解細部,實在有些可惜,假如從未接觸過相關介紹,不妨擠一下靠近點看,有影片和放大重點立版搭配文字,能夠快速掌握各個建築的功能。


進到最內,重頭戲當然人滿為患。因為圖很大,所以我在看時是採取先遠觀欣賞,然後想看仔細特定區塊如橋、城門等,才排開人海擠進去。當然早出門早進場也是必要的,好擠與否一試便之ヽ( ´¬`)ノ


其實比起"會動",我更感動的是夜晚版本的呈現,尤其特別喜歡虹橋一帶,夜晚傳上笙歌舞樂,還有汴河水上月影倒映悠悠。而且在整幅圖前面擺了道動畫做成的假河,除了強化美感和隔開參觀者之外,我更願意解讀為空間與想像的延續。


回來之後,補看了蔣勳大師的講座,提到這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互補,然而我更關注於這張畫在經典與俗世之間如魚得水的游移。宮廷畫師以高階俯視姿態描繪的庶民俗文化之圖,受到皇室貴族喜愛,收藏權幾度易手,甚至一度淪為贗品之列,最後重受鑑定認證,恢復經典之姿,又被數位科技解構後重構成動態版本,讓一般人都能輕易的親近宋代的庶民世界,再度向世俗靠攏。看罷展覽走出展區,隨即迎接的就是滿滿的商品,支解圖片的堪具代表性一角,安置在各種商品上,藝術成了商品人人唾手可得,附庸風雅一番,這不啻又是種文化工業的再現,然而缺乏了這一層資本主義運作的推銷,高高在上的經典也不過是耍弄權威,關在學術與精神的象牙塔內漸失生命力。


世俗與經典的權衡,果真是永不止息的辯證,也是文創產業必然無法逃避的問題。


此外,如蔣勳大師所說得進出城市、城市美學也可以是個有趣的解析角度,此外,還有之前看過篇論文《北宋東京都市旅游研究》,旅行與文學藝術的結合,應該也很適合拿來與這畫參照。不過這些畢竟只是靈感,丟些關鍵字而已,待有興趣的人去自行研究囉(*゚▽゚)ノ←菸酒生當慣了什麼都想分析!

 

11/15補充一個很無謂的心得(•́ _ •̀)雖然現場很吵,可是貼近些可以聽到配音,那個「小心火燭!」超喜感w不過聽到是配普通話我耳朵一直癢癢,如果配河洛語會比較開心,畢竟宋代應該還在切運、中原音韻這系,北京音系應該要到元末明清才成為普遍吧!←計較這細節的我也很…www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非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