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過《戲年》和《七聲》,今天終於借了葛亮的出道之作《謎鴉》,尚在品嚐,一點心情,先行記下。

比起後兩本,《謎鴉》的結構上實驗、刻意之比明顯許多,如果七聲是貼近生活,戲年是記敘過往,那謎鴉就是漂浮半空,故作飛翔狀。後兩者捨棄華麗筆調,以生活細節出發,自然處處感動,謎鴉卻是刻意出奇,感動確實也有,但比較類似於看了電影之後那種嘆然,持久性少些,仍不減閱讀樂趣的程度,適合提神時就著點心一起享用,用創意醒腦。

先說〈謎鴉〉,一對夫妻因為養鳥到最後反目,妻子的一方執迷於誤以為是八哥而購買,其實是烏鴉的鳥兒「謎」,執著到癡狂而死。看完掩卷而笑,大一時我也曾就著宿舍座位旁的牆壁落漆寫了篇〈牆獸〉,同樣是個假作真時假亦真的故事,當時太年輕,筆調不熟,拼湊不出葛亮這般複雜的結構支撐,又是灰暗故事,乏人問津,勉強得個系上佳作,實則是沒人投稿,多少被拉來充數,可以看出評審老師其實並不欣賞,相隔七年,看到基調上如此相仿〈謎鴉〉,既親切又感慨,親切於想法相近,感慨於別人可是第十九屆聯合小說新人獎的,一此一彼,天地雲泥。然而時至今日,我已不再喜歡這種筆調與題材,或許事過境遷心境已改,或許年歲增長需要正向鼓勵,偏執過頭的思考已然不忍入眼,依此類推,或許今日我執迷於文革相關的題材,幾年後也可能將棄之敝屣,世事難論,誰又能說個準?

再說〈物質.生活〉,即將瞎眼的設計師與偶然開始拈花弄草的青年,一男一女在城市中偶然又註定的相遇。資本情懷的文學中最沒少過這種兒女情長,平淡中見真性情,女設計師眼盲在即,失去了對顏色的準確性,最後的設計案捨棄電腦,反璞歸真重拾水彩粉彩,濃烈揮灑的綠色一如警語,令人想起梵谷耳聾之後濃艷的刺目的用色,然而也就是最後的濃艷牽起了兩人的緣份,最後黑暗包裹了兩人,卻透著點緣份繫上的期待和幸福。就著一杯焦糖拿鐵看完這篇,入喉之後甜壓過了苦,物質生活不外乎五官感受,失一處仍有別處,此篇所感亦大約如此。

續說〈無岸之河〉,看題目時第一個想起的其實是蘇童《河岸》,舊評已寫,不多贅述。蘇童寫河與岸相依相偎,是貨真價實寫河岸,葛亮寫河岸卻是人心疏遠的距離,生命在你來我往之中如奔流不復返的河水,滔滔而去不滯不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不即時拉近,就也只能順著水流越啦越遠。身不由己的男主角與積極突破的妻子精神上漸行漸遠,與五歲兒子隔閡難言,再加上指導教授的病重到去世、茶社老闆娘的精神出軌,構築出一幅再常見不過的眾生群像,彼此看似緊密,實則卻是一堆支流,交錯之後各自奔往而去,無岸可歇。最後一句「今天是鬼節。」恍恍惚惚,竟有點余華、殘雪等荒誕的風格,彷彿讀者剛才所見,不過幽魂湊合的雲煙。

 〈37樓的愛情遺事〉,借了文革一景演出當代最不少見的命案,但如果只是一般的父債子還未免無趣,如何出奇說破就沒有閱讀樂趣因此保密,但奇是奇了,卻濫情感傷有餘,偏向僅是"闡述故事"的低俗趣味,如我文章最前所言,無論結構還是敘事都顯見實驗與刻意,本篇尤是!過度高張的氣氛營造確實在第一次閱讀能達到刺激感官效果,然而再看則有造作之憾。也正如推薦序李奭學所言,若論全書敗筆尤屬性事刻劃,乍看驚奇再看則使人反感(依此對照後續作品已脫此惡筆足見葛亮求進步的姿態),相較於此篇,同樣多述及性,〈私人島嶼〉則相對深度增加許多,寫明達幹練的女性陷溺愛情後在家庭認可下層層捨去自主意識,終於連身體的主權都一併讓渡,港商二奶看似有錢有閒的優渥生活終於毀了一個「人」,其中日日開車閒繞去加油一段,精神與身體的雙重匱乏暗喻寫得相當好,若從身體書寫的角度評析應該能挖掘更多。

兩篇之間夾雜的〈π〉則是一個需要些文學背景作為前理解的短篇,換言之掉書袋頗多。寫表弟找到文藝少女表姐的一些書信、日記,重重疊疊的文學符號像是迷宮的指示,也交叉暗示了表姐小π、書信對象的友人等最後的結局,而其中給表弟的一條只寫了「表弟--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似乎暗示了作為讀者眼睛的表弟一角,正如同「無」劇裡面的瘋子,講得演得都讓其他人不得不信,其實卻又是最瘋狂最不可信的人,證據在於表弟自敘其中一句「她不喜歡我,我太正常了。」透漏了端倪。自古文學中便經常可見形殘或者心殘者,貌似瘋癲,卻又獨醒於眾昏瞶之中,到底瘋與不瘋、如何定義瘋,則又是另一值得玩味得議題,〈π〉一文也是戲玩這模糊界線的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雨非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